人类血管里发现微塑料! 从环境到人体, 它如何渗透我们的生活?
环顾四周,塑料无处不在。你手中的水杯、桌上的电脑、身上的衣物,甚至隐形眼镜,都有塑料的身影。
尽管大规模生产塑料才 80 多年,但它已入侵生活的每个角落,不仅以各种产品形式存在,还化作微塑料潜入食物、水和空气。
这些直径在 1 纳米到 5 毫米间的微小颗粒,来源广泛:塑料餐具的磨损、加热塑料的释放、轮胎磨损(多数轮胎含塑料成分)等,最终可能通过呼吸进入人体。
全球约有 80 亿吨塑料,它们如何被制造,又怎样以微塑料形式进入人体,对健康有何影响,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。
关于人体中微塑料的含量,存在诸多惊人说法。有研究称大脑中微塑料含量相当于一个塑料勺,人每周会摄入一张信用卡重量的塑料,这些说法有文献支持,且来自知名期刊。
以大脑中微塑料研究为例,科学家取去世人体的部分大脑组织燃烧,收集气体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,通过气体成分倒推塑料种类和含量,得出每克大脑中塑料含量在 1267 微克到 5608 微克之间,整个大脑约 1.6 克到 7.3 克,相当于一个塑料勺重量。
同时,阿尔茨海默症、心血管疾病、不孕不育患者体内微塑料含量高于健康人。
但这一研究也引发争议,因为燃烧会改变物质特性,比如脂肪燃烧也可能产生与某种塑料燃烧相同的气体,且实验中可能引入外源塑料污染,样本量小也会放大误差。
另一项关于每周摄入信用卡重量塑料的研究,也被其他团队质疑,称需要 23497 年才能摄入那么多。尽管存在争议,但多项研究证实,在静脉血、胎盘、动脉组织等人体部位几乎都能发现微塑料,只是具体含量尚无确切答案。
塑料的制作原料源于原油,通过分离塔提取乙烯、丙烯等塑料单体,再经聚合反应形成塑料颗粒,最后加工成各种制品。
其中最常见的塑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(PET)、聚苯乙烯(PS)、聚乙烯(PE)、聚丙烯(PP)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(PMMA)。这些专业术语看着陌生,其实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。
PET通常用于矿泉水瓶、饮料瓶和各种家用电器的外观等;PS广泛用于食品包装材料;PE常用于包装薄膜和塑料袋,如塑料袋、保鲜袋、保鲜膜;PP广泛用于外卖餐盒、保鲜盒、一部分奶瓶;PMMA多用于电子设备和照明设备的外观。
塑料中含有的双酚 A(BPA)等成分,在高温下会释放,干扰人体激素和内分泌系统,影响生殖、免疫、心血管等健康,尤其对婴幼儿危害更大,因此多国禁用含 BPA 的婴幼儿奶瓶。
除 BPA 外,塑料中的其他成分在使用中分解成微塑料进入人体,可能与肥胖、心血管疾病、炎症等有关,其作用机制包括干扰激素、堵塞血管、引发免疫反应等。
不过,研究表明人体可通过排泄物排出部分微塑料,但残留量、成分及具体影响仍不明确。
塑料不仅影响人体,还严重污染环境,海洋中每年约 10 万海洋生物因塑料死亡,南极、喜马拉雅等偏远地区也发现微塑料,破坏生态系统。
面对塑料带来的问题,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。要正确使用塑料,避免加热塑料,学会识别塑料标识,规避有害使用方式;减少塑料使用,降低塑料垃圾产生。
但它是如何进入我们体内的?
首先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,其次还通过饮水或饮料进入人体,第三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,第四是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。
但完全脱离塑料几乎不可能,有人尝试无塑料生活挑战,发现衣食住行都受影响,成本飙升。塑料回收也存在难题,机械回收需分拣单一塑料,过程中会产生微塑料,且回收次数有限。
化学回收虽能将塑料变回单体,实现闭环回收,但目前规模极小。不过,科研人员在不断探索优化回收方法,未来或许能更高效地回收塑料。
减少塑料使用和正确回收,不仅为了环境和动植物,也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。
- 上一篇:女人结婚时, 看重这三点, 往往会过得更幸福
- 下一篇:没有了